你真的懂《Giant Steps》嗎?這不是速度問題,而是思維問題

你真的懂《Giant Steps》嗎?這不是速度問題,而是思維問題

  • 兩週之內的兩場革命
  • 錄音室內的震撼
  • 解密「Coltrane Changes」:和聲的幾何學
  • 「音符如潮」:技術背後的哲學
  • 一張改變一切的專輯
  • 《Giant Steps》之後的旅程
  • 永恆的一步

兩週之內的兩場革命


爵士樂的歷史上有個迷人的巧合:1959年,當 Miles Davis 正在錄製模態爵士的里程碑《Kind of Blue》時,他的薩克斯風手 John Coltrane 也在醞釀自己的音樂革命。在參與《Kind of Blue》最後一次錄音的僅僅兩週後,也就是1959年5月4日和5日,Coltrane 帶著他的四重奏步入錄音室,開始錄製《Giant Steps》。

這兩張同期專輯代表了爵士樂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:Davis 走向簡化和空間,Coltrane 則走向複雜和密集。Davis 在為爵士樂松綁,而 Coltrane 則在重新編織更複雜的繩結。

當《Giant Steps》於 1960 年 2 月由 Atlantic 唱片發行時,它立刻成為爵士樂技術和理論的新標竿,一場和聲語言的革命正式開始。

截圖 2025-04-13 下午4.05.41截圖 2025-04-13 下午4.05.03


錄音室內的震撼


《Giant Steps》的錄音陣容由 Coltrane 的老搭檔 Paul Chambers 擔任貝斯,Art Taylor 敲打鼓組,以及受人尊敬的鋼琴家 Tommy Flanagan 負責和弦伴奏。然而,當 Flanagan 第一次遇到 Title 曲《Giant Steps》那飛速變化的和弦進行時,即使是這位技藝精湛的鋼琴家也顯得措手不及。

在原始錄音中,我們可以聽到 Flanagan 在 Coltrane 連珠炮般的薩克斯風獨奏後,顯得有些困惑和遲疑。他的鋼琴獨奏相對簡單,但明顯在與複雜的和聲變化搏鬥。這個細節也成為爵士樂圈著名的軼事,也說明了 Coltrane 當時的創新是多麼領先於同行。

Flanagan 後來坦言:「當時沒有人像 Coltrane 那樣吹奏,我完全沒有準備好面對那種和聲。」這並非對 Flanagan 能力的貶低,而是表達了對 Coltrane 突破性創新的最好證明!



解密「Coltrane Changes」:和聲的幾何學


《Giant Steps》最重要的創新在於它引入了後來被稱為「Coltrane Changes」(柯川和弦進行)的和聲技術。這種技術的核心是通過大三度關係將調性中心分割成三個等分點。

簡單來說,Coltrane 將十二音階的八度音程通過大三度關係平均分為三個調性中心:B、G和降E,形成一個對稱結構。在標題曲《Giant Steps》中,這三個調性以驚人的速度交替出現,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和聲運動。

舉個例子,傳統爵士和聲可能會這樣移動:| Dm7 G7 | Cmaj7 |,而Coltrane則用三個調性中心創造更複雜的路徑:| Bmaj7 D7 | Gmaj7 Bb7 | Ebmaj7 F#7 | Bmaj7 |。

這種和聲進行不僅僅是複雜化,而是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。就像哥白尼發現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樣,Coltrane 發現和聲可以圍繞對稱的調性中心循環,而不必遵循傳統的五度圈 Circle of Fifths 運動。這是爵士樂和聲思維的一次徹底顛覆。


ps. Coltrane 在創作《Giant Steps》之前,受到 Nicolas Slonimsky 的著作《Thesaurus of Scales and Melodic Patterns》影響,該書裡正有許多與「三等分八度音程」相關的理論,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。


「音符如潮」:技術背後的哲學


Coltrane 在《Giant Steps》中展現的不僅是和聲創新,還有被稱為「音符如潮」(Sheets of Sound) 的演奏技術。他將快速琶音和音階片段層層疊加,創造出一種密集而流動的音樂織體,完美匹配了複雜的和聲變化。



聽《Giant Steps》或《Countdown》時,Coltrane的薩克斯風宛如一股無法阻擋的洪流,每個音符都精確落在快速變化的和弦上,這種技術的掌握程度令人嘆為觀止。

在當時,許多評論家和聽眾被這種密集的演奏方式所震撼,有人甚至認為它過於技術化而缺乏感情。但細聽之下,我們能發現 Coltrane 並非為技術而技術,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對音樂邊界的不懈探索。

專輯中的《Naima》,一首獻給他當時妻子的抒情曲目,就展現了 Coltrane 柔情的一面,證明他能在技術探索和情感表達之間找到平衡。



一張改變一切的專輯


《Giant Steps》的影響絕對不僅限於當時,它改變了爵士樂的發展軌跡。這張專輯成為爵士樂學校的標準教材,「Coltrane Changes」成為每位嚴肅爵士樂手必須掌握的技術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能否吹奏《Giant Steps》成為衡量爵士樂器演奏家技術水平的試金石。

更重要的是,Coltrane 開闢的和聲道路影響了幾代音樂家。從 Michael Brecker 到 Chris Potter,從 Kenny Garrett 在到 Branford Marsalis,無數薩克斯風手都在 Coltrane 鋪設的軌道上繼續前行。

在台灣,我有幸見證過許多本地爵士樂手與《Giant Steps》的「搏鬥」。每次在台北藍調等俱樂部看到年輕樂手嘗試征服這首曲子時,我都能感受到 Coltrane 帶給我們在音樂上遺產的那股持久力量。有次在台北爵士音樂節,一位本地薩克斯風手完整演奏了《Giant Steps》,贏得全場起立鼓掌,那一刻我感受到音樂確實是能跨越時間和文化的共通語言。


《Giant Steps》之後的旅程


有趣的是,雖然《Giant Steps》代表了和聲複雜化的頂峰,但 Coltrane 自己很快就轉向了新的方向。在接下來的幾年裡,他開始探索模態爵士樂和自由爵士樂,最終在《A Love Supreme》中找到了技術和靈性的完美融合。

這提醒我們,音樂創新從來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。對Coltrane來說,《Giant Steps》中的和聲探索只是他尋找個人音樂語言的一部分,一個他很快就超越的階段。

但對於爵士樂的歷史而言,《Giant Steps》代表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里程碑。它標誌著傳統博普和硬博普時代的終結,以及一個更為開放和實驗性的爵士樂時代的開始。


聆聽建議:如何欣賞《Giant Steps》


對於初次接觸《Giant Steps》的聽眾,我建議先從專輯中較為抒情的曲目入手,如《Naima》或《Syeeda's Song Flute》,再逐漸過渡到技術難度更高的《Giant Steps》和《Countdown》。

聆聽時,可以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感受 Coltrane 薩克斯風音色——既有力量又有靈性
  2. 注意和弦變化的速度和流暢性,尤其是在 TItle 曲中
  3. 比較不同樂手獨奏的方式,特別是 Coltrane 與 Flanagan 的對比
  4. 欣賞節奏組(貝斯和鼓)如何支撐複雜的和聲變化

無論你是爵士樂新手還是老手,《Giant Steps》都能提供新的發現和啟發。它不僅是技術的展示,更是創新精神的體現。



永恆的一步


六十多年過去了,《Giant Steps》仍然站在爵士樂最前沿的位置。每天,世界各地的音樂學生都在練習間裡與這些和弦進行搏鬥;每晚,爵士俱樂部的樂手們仍在挑戰這些複雜的變化;每年,都有新的音樂家嘗試為這些經典曲目帶來新的詮釋。

Coltrane在36歲時錄製了《Giant Steps》,距離他因肝癌去世僅有八年時間。在這短暫的創作生涯中,他創造了如此豐富的音樂遺產,令我不禁想像,如果他能活得更久,會為音樂帶來怎樣的變革!?

但也許,正如《Giant Steps》所展示的,音樂創新不在於時間的長短,而在於思想的深度和勇氣。Coltrane 敢於質疑已有的和聲規則,敢於在新的方向上邁出巨大的一步。這種精神,比任何技術創新都更為寶貴,也更具啟示性。

每當我感到工作或是創作上瓶頸或思想受限時,我就會放上《Giant Steps》,讓Coltrane提醒我:規則是用來打破的,界限是用來跨越的。在音樂中如此,在生活中亦然。


我想邀請尚未體驗過這張專輯的讀者,撥出26分鐘時間,躺在舒適的沙發上,戴上好耳機,完整聆聽這張改變爵士樂歷史的專輯。在那短短26分鐘裡,你會聽到一位音樂家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之間找到平衡,如何將理性的音樂技術和感性的情感表達完美融合,以及如何在已知的疆界上打開一道通往未知世界的門。


如果你剛好有 Apple Music 保真音樂的方案,就在這邊試聽吧。


by Liang

相關商品